敏桥科技
/
阅读
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,产品生命周期管理(PLM)已成为企业打通产品全流程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工具。本文将从 PLM 的核心定义出发,系统拆解其定位、价值、特点、分行业功能、实施策略及未来趋势,帮助企业全面理解并应用 PLM 系统。
PLM(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,产品生命周期管理)并非单一软件,而是一套覆盖产品 “从构思到退役” 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体系,其核心定位围绕 “数据打通、流程协同、全周期可控” 三大维度展开,具体可拆解为以下三层意涵:
-
全生命周期覆盖
贯穿产品的 “需求调研→概念设计→研发测试→生产制造→市场销售→售后维护→退役回收”7 大阶段,确保每个环节的数据可追溯、信息不脱节。例如,产品售后发现的质量问题可反向追溯至设计阶段的参数设置,实现 “问题根源定位 - 快速迭代优化” 的闭环。
-
集成式数据管理
打破企业内部 “部门数据孤岛”(如设计部门的 CAD 图纸、生产部门的 BOM 清单、采购部门的物料数据、售后部门的故障记录),构建集中化数据中枢。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文档、图纸、参数、流程记录均存储于统一平台,确保各部门访问的是 “最新、最准确” 的产品信息,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返工或生产失误。
-
跨组织协同平台
不仅支持企业内部 “设计 - 生产 - 销售 - 售后” 跨部门协作,还能延伸至外部合作伙伴(如供应商、代工厂、客户)。例如,设计团队可与供应商实时共享物料规格需求,客户可直接在平台反馈定制化需求,实现 “内外部协同效率最大化”。
PLM 系统通过优化产品全流程管理,从 “效率、质量、成本、创新、合规” 五大维度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,具体表现为:
并非所有 PLM 系统都能适配企业需求,一套优秀的 PLM 需具备 “行业适配性、功能完整性、灵活扩展性、协同高效性” 四大特点:
-
深度行业理解
不同行业的产品管理痛点差异显著(如流程行业关注配方,离散行业关注装配),优秀 PLM 需针对行业特性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例如:
-
化工行业:支持配方保密管理、反应过程参数追踪;
-
汽车行业:支持整车 BOM 层级管理、供应商协同开发。
-
全面功能覆盖
需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环节,而非仅聚焦 “设计” 或 “生产” 单一阶段。完整功能应包括:需求管理、设计管理、BOM 管理、工艺管理、实验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售后管理、退役回收管理等,确保 “全流程无断点”。
-
灵活定制能力
企业业务流程存在个性化差异(如部分企业设计审批需 3 级签字,部分需 5 级),PLM 需支持 “低代码 / 无代码” 定制:
-
流程定制:拖拽式配置审批流程、任务节点;
-
字段定制:根据业务需求新增 / 修改数据字段(如化工企业新增 “环保指标” 字段);
-
接口定制:与企业现有系统(ERP、MES、CRM)无缝集成,避免 “二次开发成本过高”。
-
高效协同能力
需打破 “时间、空间、组织” 的限制:
-
跨地域协同:支持多终端(PC、移动端)访问,异地团队实时查看 / 修改数据;
-
跨组织协同:为外部合作伙伴(供应商、客户)设置分级权限,实现 “数据共享不泄露”;
-
版本协同:自动记录文档 / 数据的修改历史,支持 “版本回溯”,避免多人修改导致的混乱。
PLM 系统的功能需与行业生产模式匹配,目前主流行业可分为 “流程行业” 和 “离散行业”,两者功能差异显著:
流程行业(如化工、食品、医药、能源)以 “连续 / 半连续生产” 为核心,产品多为流体、粉末等非离散形态,PLM 功能聚焦 “配方、工艺、合规”:
离散行业(如汽车、电子、机械、航空航天)以 “零部件装配” 为核心,产品为离散的个体(如手机、汽车),PLM 功能聚焦 “数据管理、变更控制、协同装配”:
PLM 实施并非 “买软件→上线” 的简单过程,需遵循 “目标明确、理念先行、伙伴靠谱、持续优化” 四大步骤,避免 “上线即闲置”:
-
明确目标与规划(前期准备)
-
定目标:结合企业痛点确定可量化的实施目标(如 “设计周期缩短 30%”“售后故障率降低 20%”),避免 “为了 PLM 而 PLM”;
-
做规划:拆解实施阶段(如需求调研→蓝图设计→系统配置→数据迁移→测试上线→运维),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、责任人、资源投入(如预算、团队);
-
清数据:梳理企业现有产品数据(如 BOM、图纸、工艺文件),清理无效 / 重复数据,为 “数据迁移” 做准备。
-
培养 PLM 核心理念(内部共识)
-
高层推动:企业高管需明确 PLM 的战略价值,推动跨部门协作(如要求设计、生产部门共同参与需求调研);
-
全员培训:针对不同岗位开展定制化培训(如设计师学习 “PLM 图纸上传流程”,生产主管学习 “BOM 查询与变更跟踪”);
-
试点推广:选择 1-2 个典型产品 / 项目作为试点(如某款新品研发),通过试点成果(如效率提升)增强员工信心。
-
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(供应商选型)
供应商的 “行业经验” 和 “服务能力” 直接决定实施成败,选型时需重点关注:
-
行业案例:是否有同行业成功实施案例(如汽车企业优先选择服务过主机厂的供应商);
-
技术能力:系统是否支持灵活定制、与现有系统集成;
-
服务能力:是否提供 “全周期服务”(如上线前培训、上线后运维、后期升级)。
-
持续优化与改进(上线后运维)
PLM 并非 “一劳永逸”,需定期迭代:
-
效果评估:每季度对照初始目标评估系统效果(如是否达成 “设计周期缩短 30%”),分析未达标的原因;
-
功能优化:根据业务变化新增功能(如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后,新增 “国际法规合规模块”);
-
数据治理:定期清理冗余数据,更新知识库(如新增成功研发案例、优化工艺模板)。
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,PLM 正从 “传统数据管理工具” 向 “智能协同平台” 升级,未来核心趋势可概括为五大方向:
-
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)与数字线程(Digital Thread)深度融合
-
数字孪生:为物理产品构建 “虚拟镜像”,实时同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(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、售后的故障记录),实现 “虚拟仿真测试→物理生产验证→售后预测性维护” 的闭环;
-
数字线程:串联产品全周期的所有数据(从设计参数到售后故障),形成 “可追溯、可分析” 的数据链。例如,通过数字线程可快速定位 “某批次产品故障” 是源于设计缺陷还是生产工艺偏差。
-
云端部署成为主流
传统 PLM 多为 “本地部署”(需企业自建服务器、配备 IT 团队维护),未来将逐步转向 “云端部署”(SaaS 模式):
-
优势:降低 IT 基础设施投入(无需买服务器)、提升灵活性(支持按需扩容)、增强安全性(云端服务商提供专业数据备份与防护);
-
场景:中小企业可通过 “云端 PLM” 快速上线,无需承担高额前期成本;跨地域企业可通过云端实现 “全球数据实时共享”。
-
AI 与生成式 AI(GenAI)赋能自动化与创新
AI 将重构 PLM 的核心流程:
-
自动化任务:AI 自动生成 BOM 清单(基于设计图纸)、自动识别设计缺陷(如违反行业标准)、自动预测产品成本(基于物料价格与工艺复杂度);
-
生成式创新:GenAI 基于企业知识库(如历史配方、市场需求)自动生成新产品方案(如 “生成 10 种符合‘低功耗’需求的手机电池设计方案”),大幅缩短创新周期。
-
AR/VR 重构协同与测试模式
AR(增强现实)与 VR(虚拟现实)将打破 “传统线下协同” 的限制:
-
虚拟设计评审:异地团队通过 VR 设备进入 “虚拟会议室”,共同查看 3D 产品模型,实时标注修改意见;
-
虚拟测试:在 VR 环境中模拟产品使用场景(如汽车碰撞测试、家电耐久性测试),减少物理原型制作成本(传统汽车碰撞测试需耗资百万,VR 模拟仅需数万元);
-
售后维护:技术人员通过 AR 眼镜查看设备 “虚拟维修指南”(如零件安装位置、拆卸步骤),提升维修效率。
-
数据共享与行业数据生态系统构建
未来 PLM 将从 “企业内部数据中枢” 升级为 “行业级数据协同平台”:
-
跨企业数据共享:通过 “数据中台” 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协同(如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共享零部件规格数据,供应商与原材料厂商共享物料质量数据);
-
行业数据生态:行业协会或第三方平台构建 “公共 PLM 数据池”(如行业通用法规库、竞品参数库、物料价格库),企业可基于生态数据优化自身产品管理(如参考行业平均成本调整自家产品定价)。
PLM 系统已不再是 “大企业专属工具”,而是所有追求 “产品创新、效率提升、成本优化” 企业的核心基础设施。无论是流程行业的 “配方与合规管理”,还是离散行业的 “数据与变更控制”,PLM 都能通过 “全周期覆盖、一体化协同、数据化驱动” 帮助企业打通产品管理痛点。
未来,随着数字孪生、AI、云端等技术的融入,PLM 将进一步升级为 “智能产品管理中枢”,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“核心引擎”。对于企业而言,尽早布局 PLM、选择适配自身需求的系统与实施策略,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。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,您可以联系管理员删除。